《中国财政史论》是研究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财政史的一本论集。主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财政体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政府间税收划分、财政预算、财政管理、财政收支、财政振兴、财政风险、税收税制、房产税、财产税诸问题。研究以服务现实财政改革发展为立足点,为解决现实财政问题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体现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符合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财政史研究风向。而且内容涵盖古今,构架弘大,信息丰富,多有创新,对我国建立现代财政体制,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乏裨益。
目录(以论文时代和发表年份排序)
古代篇
隋代殷富的原因
隋代财政政策的改革及其特点
唐代的“量出制入”
关于孔子财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隋代文帝时期财政改革的原因
论隋王朝的殷富与财政改革的关系
北宋中叶振兴国家财政的主要措施
论隋代土地制度的改革与财政的关系
中国古代财政管理研究
管则兴 不管则败
论秦国财政改革与抑商禁末政策
论唐代中叶财政改革的原因
论唐代中叶振兴财政的重大举措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的确立和发展
试论唐代刘晏振兴国家财政的思路与对策
春秋战国时期以“初税亩”为代表的履亩而税制
汉代的“三十税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
唐代的“两税法”及实行效果
清代的“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盛世财政支出研究
汉唐明清四大盛世的财政危机及其启示
论隋代的户口与财政
论财政史与财政学
唐后期中央实行的三分制财政体制
创新财政史教研的路径探讨
唐代盛世背后的财政危机
北宋走出“积贫积弱”的困境
中国古代官俸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农业税形态研究
中国古代财产税辨析
中国古代房产税:类型、特点与效应
中国封建社会“财政陷阱”探析
近代篇
北洋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
晚清厘金制产生的年代及其社会危害研究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统一累进税制
民国后期国民政府实行的“三征”
论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金融改革
抗日根据地初期“力争外援、休养民力”的财政方针与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尝试
国民政府时期税收划分与评价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税收与征管
抗日革命根据地税制研究
当代篇
新中国财政扶贫的历程
新中国财政预算体制的改革历程与取向
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回眸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新中国60 年财政转型之研究
新中国60 年国家财政收支变化
从“集权”到“分权”
华彩的篇章—简述新中国财政60 年巨变
辉煌的历程—新中国财政60 年改革与发展
转型:与时俱进60 年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财政转型之轨迹
我国财政经济改革发展的足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
综合篇
中国财政预算发展史
论中国历史上的分税制
建党百年中共统一财政的步履与意义
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轻税于民”的税收宗旨
赵云旗,男, 1953年生,山西省喜县人。1994年在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科组处处长、原财政史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日本一桥大学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当代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财政史研究。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财政》《经济研究参考》《中国国史研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中国市场经济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财经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余篇,独著与合作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世界银行课题1项。代表作品:《唐代土地买卖研究》《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合作出版:叶振鹏主编的《中国历代财政改革》、项怀诚主编的《中国财政通史:辽金元卷》、叶振鹏主编的《中国财政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财政》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和中国财政学会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