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益于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的图书——《中国财政史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古今中外,不论什么类型的国家与政府无不对财政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并把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建立现代财政预算制度、完善税收制度作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三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明确了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如何实现财税改革目标,是我国当前全社会都的焦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赵云旗撰写的《中国财政史论》,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开拓性的启示。
《中国财政史论》,构架宏大,时空深远,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当代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一般财政史论不多见的框架体例,可以使读者吸收到中国各个时代财政发展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获取更大、更多的信息量,有得一书而多收益的效果。
《中国财政史论》,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涉及到中国财政史的各个主要方面和问题。财政方面:一是财政体制问题,通过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分税制的对比,提出完善我国分税制的路径,特别是省以下分税制的问题。二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问题,通过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央地财政关系的变化和影响,为完善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提供基本方略。三是政府间税收划分问题,通过评价中国近代政府间税种划分的得失,提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四是国家财力问题,指出中国历史上促使国家财力殷富的措施,为当前各级政府解决财力不足提供借鉴。五是财政预算问题,通过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建立现代财政预算提供思路。六是财政支出问题,提出如何深化财政支出改革,跨越历史上的“财政支出陷阱”。七是财政管理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古今财政管理的得失,提出管则兴、不管则败的历史规律。八是财政收支问题,认为“量出为入”的理念应是建立现代财政体制中选择的取向。九是财政风险问题,通过中国古代盛世财政危机的产生和治理,提出化解财政风险的着眼点。税收方面:一是税制问题,通过历史上各时期税制的优劣比较,为建立现代税制提供参考。二是房产税问题,通过研究历史上房产税类型、成效,提出当前开征房产税应该关注的节点。三是财产税问题,通过历史上财产税的研究,指出财产税应是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发展取向。这些财政史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建立现代财政体制,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无不有借鉴意义。
《中国财政史论》在研究上还有不少创新。一是注重把握财政历史的发展进程,将静态的史料看作动态的历史,按照财政制度产生、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厘清原因后果,来龙去脉。研究的时空长达几十年,数百年、甚至跨越数千年,展示给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二是不就事论事,善于把财政问题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深刻分析财政与各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将财政视为调节各种社会矛盾的枢纽,将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变化和要求视为财政改革的动因,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三是运用现代财政学和经济学理论对历史上的财政体制、财政制度、财政分配、税收结构进行界定、解释,运用现代财政学和经济学研究中数据、统计、图表、实证等手段进行分析、总结,不仅加深了中国财政史的研究,而且产生了不少新观点、新思路。全书不乏亮点,别开生面。
总之,《中国财政史论》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书,一部有现实意义的书,一部对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有用的书,一定会开卷有益。
赵公 2024.7.20